初效袋式过滤器过载后,需通过阻力变化、滤材状态、过滤功能三个核心维度综合判断是否可继续使用,避免因过度使用导致系统能耗增加或后端设备污染。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及标准:
过滤器的 “阻力” 是判断其是否仍能有效工作的关键指标,需结合终阻力标准和系统稳定性判断:
对比终阻力标准
系统风量骤降(通风 / 空调效果失效);
风机负荷过大(能耗增加 30% 以上,甚至烧毁电机);
滤材因压力过大变形,导致未过滤的含尘气流直接穿透(污染后端中效 / 高效过滤器,增加维护成本)。
这种情况禁止继续使用,需立即处理。
若当前阻力未超过预设的终阻力(如 G4 初效通常为 150~200Pa,具体按使用场景设定),且阻力上升趋势平缓(如每周增长≤10Pa),说明虽有过载但仍在安全范围内,可短期继续使用(建议 1~2 周内安排更换 / 清洗)。
若阻力超过终阻力 10% 以上(如终阻力 200Pa,实际达 220Pa 以上),或阻力突然飙升(如 1 天内增长 50Pa),说明滤材堵塞严重,继续使用会导致:
观察系统是否异常
若通风口出风明显减弱、室内温度 / 湿度调控失效,或风机运行噪音增大(因阻力过大导致风机过载),即使阻力未达终阻力,也需提前处理(可能因局部滤材堵塞导致气流分布不均)。
即使阻力未超标,若滤材出现以下问题,也不可继续使用,否则会失去过滤意义:
滤材破损
表面有孔洞、撕裂(肉眼可见,或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另一侧有明显透光点);
边缘缝线脱落、滤袋开口处与框架密封不严(用手触摸边缘,有明显漏风缝隙)。
破损会导致含尘气流直接绕过滤材,过滤效率从 G3/G4(80%~90%)骤降至 50% 以下,失去初效过滤的 “预过滤” 作用。
滤材老化或变形
滤材变脆、纤维大面积脱落(用手轻摸表面,手上沾大量短纤维);
滤袋严重塌陷或鼓包(因长期过载导致滤材失去支撑力,影响有效过滤面积)。
这类情况会导致过滤效率不稳定,且可能释放纤维污染物,污染下游空气。
污染物渗透或化学腐蚀
若过滤环境含油烟、水汽或腐蚀性气体(如厨房、化工厂),滤材表面出现油污硬化、霉变(发黑发绿)、金属网锈蚀等现象,即使阻力正常,也需更换(污染物已破坏滤材结构,无法通过清洗恢复)。
若因采购周期等原因需短期应急使用(建议不超过 24 小时),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阻力未超过终阻力 15%;
滤材无破损、无明显变形;
过滤环境为低污染场景(如普通办公室、非生产车间,无粉尘、油烟等);
在此期间密切监测阻力变化,每 2 小时记录 1 次,一旦超过阈值立即停机。
总结:判断优先级排序
先看滤材是否破损:破损→立即更换,无商量;
再查阻力是否超标:超标→禁止使用,未超标→进入下一步;
最后评估系统状态:无异常 + 滤材完好→可短期维持(1~2 周),有异常→提前处理。
初效过滤器的核心作用是保护后端过滤系统和设备,过度 “将就使用” 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可能导致中效 / 高效过滤器提前报废(更换成本是初效的 10~20 倍),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