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效有隔板过滤器安装后的密封效果测试是验证安装质量的关键环节,目的是检测过滤器与框架之间、边框接缝处是否存在 “旁通漏风”(未经过滤的空气直接通过间隙进入下游,导致过滤效率下降)。常用测试方法如下,需根据场景需求选择:
一、尘埃粒子计数器扫描法(高精度场景首选)
适用于对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场所(如食品车间、制药洁净室、电子厂房),可量化漏风程度,是行业主流检测方式。
测试步骤:
测试前准备
系统启动并稳定运行 30 分钟以上(确保气流状态稳定),关闭测试区域内其他污染源(如人员活动、设备运行)。
校准尘埃粒子计数器:按仪器说明进行零计数校准和流量校准,确保测量精度(建议选用 0.5μm、5.0μm 双粒径通道的计数器)。
扫描检测操作
检测点:重点扫描过滤器边框与框架的接缝处(包括四周边框、四角)、过滤器自身密封胶条(若有)、固定螺栓 / 卡扣的间隙。
扫描方式:将计数器采样口贴近检测表面(距离≤30mm),以 50-100mm/s 的速度匀速移动,形成连续的 “Z” 字形或螺旋形扫描轨迹,确保覆盖所有可能漏风的区域。
判定标准:若某点的粒子浓度(0.5μm)超过下游背景浓度的 10 倍,或 5.0μm 粒子出现明显峰值,判定为漏风点(需记录位置并返工密封)。
背景值对比
测试前需先测量过滤器下游的 “背景粒子浓度”(远离边框的区域),作为漏风判定的基准值,避免因系统整体污染干扰判断。
二、烟雾法(快速定性检测)
适用于非洁净室场景(如普通空调新风系统、工业除尘系统),通过可视化烟雾判断漏风位置,操作简单但精度较低。
测试步骤:
系统状态:关闭风机(静态检测)或低风量运行(动态检测),确保烟雾能稳定扩散。
烟雾源使用:采用发烟笔、烟雾发生器(如甘油烟雾),在过滤器上游侧(迎风面)贴近边框接缝处释放烟雾,观察下游侧(背风面)是否有烟雾渗出。
漏风判断:若下游对应位置出现连续的烟雾流(非扩散性的少量烟雾属于正常),说明存在漏风;若烟雾沿边框均匀扩散无明显逃逸,表明密封良好。
三、压力差法(辅助验证)
通过测量过滤器两侧的压力差变化,间接判断是否存在严重漏风(适用于系统整体密封检测,无法定位具体漏点)。
测试步骤:
关闭下游通道:将过滤器下游的风阀、风口关闭,形成封闭空间。
测量初始压差:启动风机,待系统稳定后,用压差计测量过滤器两侧的压力差(ΔP1)。
保压测试:关闭风机,记录 10 分钟内的压差变化(ΔP2)。若 ΔP2 下降幅度超过 ΔP1 的 20%,说明存在较大漏风(漏风会导致压力快速流失);若下降幅度≤5%,则密封合格。
四、漏风处理措施
发现漏风点后,需先判断原因:
若因密封胶条未压实,可松开固定螺栓,调整胶条位置后重新均匀拧紧(确保胶条压缩量一致);
若因边框变形导致局部间隙,可在漏风处补涂密封胶(硅橡胶),待固化后再次检测;
若过滤器本身破损(如滤料撕裂),需立即更换新过滤器,禁止修补后继续使用。
返工后需重复上述检测,直至所有漏点消除,确保过滤器的实际过滤效率达到设计要求(中效过滤器的额定效率需在安装后通过检测验证,避免因密封问题导致效率衰减)。
注意事项
测试需在安装后、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完成,避免下游区域被污染后增加清理成本;
洁净度等级要求高的场所(如 GMP 车间),需结合 “扫描法 + 尘埃粒子计数器” 进行合规性检测,并保留检测报告(作为系统验收的必备资料);
定期维护时(如更换过滤器后),建议重复上述检测,确保长期运行中的密封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