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效有隔板过滤器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过滤效果、系统能耗及使用寿命,需严格遵循规范操作,以下是核心安装要点:
一、安装前准备
环境与设备检查
安装前需清理过滤器框架及周边区域,确保无灰尘、杂物、油污(避免安装后杂质被气流带入下游,污染滤料或影响洁净度)。
检查过滤器框架的平整度:框架边框应无变形、凸起或凹陷,对角线误差需≤1mm/m,否则易导致过滤器与框架贴合不紧密,出现旁通漏风。
确认过滤器外观完好:检查滤料是否有破损、褶皱,铝箔 / 纸隔板是否变形,边框密封胶是否完整(若发现破损需立即更换,禁止安装损坏的过滤器)。
工具与辅材准备
必备工具:卷尺(确认尺寸匹配)、水平仪(校准安装平整度)、螺丝刀 / 扳手(固定边框)、密封胶枪(若需额外密封)。
辅材:根据安装要求准备密封垫(如 EPDM 橡胶条)、密封胶(硅橡胶或聚氨酯胶,需符合食品 / 医药级要求的场景应选无毒认证产品)。
二、尺寸与位置匹配
尺寸精准对应
过滤器的长、宽、厚度需与框架完全匹配(误差≤2mm),避免因尺寸过小导致间隙漏风,或尺寸过大强行安装造成滤料褶皱、边框变形。
若框架为定制尺寸,需提前核对过滤器实际尺寸与图纸一致性(尤其注意隔板高度是否与框架深度匹配,防止气流短路)。
安装方向正确
过滤器表面通常标注气流方向箭头(与滤料褶皱方向一致,即空气从滤料迎风面进入、背风面流出),需确保箭头与系统气流方向完全一致,反向安装会导致阻力骤增、过滤效率大幅下降。
有隔板过滤器的 “隔板开口方向” 需朝向气流下游(铝箔 / 纸隔板形成的通道应引导气流顺畅通过滤料),避免隔板边缘遮挡滤料有效过滤面积。
三、密封与固定规范
密封措施到位
边框密封:过滤器与框架之间需加装密封件(如橡胶密封条),密封条需连续无断点,截面尺寸应与框架凹槽匹配(压缩量建议为 30%-50%,确保紧密贴合)。若框架无凹槽,可在过滤器边框四周均匀涂抹密封胶(胶层厚度 2-3mm),待胶半固化后再安装压实。
角落密封:过滤器四角是密封薄弱点,需检查密封条是否在角落处重叠紧密,或额外补涂密封胶,避免因角落间隙导致漏风。
固定方式可靠
优先采用卡扣 + 螺栓组合固定:框架预设卡扣卡住过滤器边框后,用不锈钢螺栓(防锈)均匀拧紧(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挤压导致边框变形),确保过滤器整体与框架贴合平整(用手轻推无松动)。
禁止使用铁丝、胶带等临时固定方式:铁丝易导致固定不均,胶带长期受气流烘烤易老化脱落,造成过滤器移位。
四、安装过程保护
滤料保护
搬运时需托举过滤器边框(禁止抓握滤料或隔板),避免滤料受力破损;安装时避免工具(如螺丝刀)划伤滤料表面。
若安装环境粉尘浓度高,可先在过滤器迎风面覆盖临时防尘布,待系统调试前再拆除(防止安装过程中灰尘污染滤料)。
避免框架负载过大
过滤器需单独承重,禁止将管道、线缆等附加重量压在过滤器上,防止边框变形或滤料破损。
多台过滤器并排安装时,需保证间距均匀(若设计有间距要求),避免相互挤压导致边框变形。
五、安装后检查与调试
密封性检测
安装后需用尘埃粒子计数器或烟雾法检测过滤器与框架的密封间隙:在过滤器四周扫描,若发现粒子浓度突然升高(超过背景值 10 倍以上),说明存在漏风,需重新调整密封件或补涂密封胶。
重点检查边框接缝、螺栓孔、角落等部位,确保无漏风点。
系统试运行
启动风机低风量运行 10-15 分钟,观察过滤器是否有异常振动(可能因固定松动导致),用手触摸边框感受是否有明显气流泄漏(漏风处会有微凉感)。
记录初始阻力(通过系统压力表),作为后续维护更换的基准值(终阻力通常为初始阻力的 2-3 倍)。
六、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潮湿环境(如食品加工车间、洁净室空调):安装时需选用耐腐蚀边框(如铝合金),密封胶需耐水汽(避免霉变),且过滤器底部需预留排水间隙(防止冷凝水积聚浸泡滤料)。
高风速系统:若系统设计风速超过过滤器额定风速(通常≤2.5m/s),需在安装前确认框架强度(避免风速过大导致过滤器移位),必要时增加加固装置。
洁净室等特殊区域:安装人员需穿洁净服、戴手套,避免手部油污污染滤料;安装后需对过滤器表面进行清洁(用无尘布蘸中性清洁剂轻擦),再进行洁净度验证。
通过严格把控以上要点,可确保中效有隔板过滤器发挥最佳性能,减少漏风风险,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系统能耗。安装后建议形成书面记录(包括安装日期、初始阻力、检测结果等),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