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无隔板过滤器是否需要更换,需结合其过滤效率、阻力变化、物理状态及实际应用场景的洁净度要求,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综合判断:
一、阻力监测:核心判断依据
无隔板过滤器的滤料堵塞会导致气流阻力上升,当阻力超过临界值时,过滤效率会下降,系统能耗增加,此时必须更换。
监测工具:在过滤器进出口安装压差计(指针式或电子压差计),记录初始阻力(全新过滤器的阻力,一般为 50-200Pa,具体以产品手册为准)。
更换阈值:
风量下降,无法满足系统换气要求;
气流穿透滤料的速度加快,颗粒物穿透率上升(过滤效率下降);
风机能耗增加(克服高阻力需更大功率)。
当实际阻力上升至初始阻力的 2 倍(或制造商规定的终阻力,如部分高效过滤器终阻力设定为 300Pa)时,说明滤料已严重堵塞,继续使用会导致:
若阻力突然大幅下降(如低于初始阻力的 50%),可能是滤料破损或边框密封失效,需立即停机检查,确认后更换。
二、过滤效率检测:直接验证性能
当对过滤器的实际过滤效果存疑时,可通过专业检测确认效率是否达标,若效率低于标准则需更换。
检测方法:
粒子计数器法:在过滤器下游采样,检测 0.3μm(或 0.5μm)粒径颗粒物的浓度,与上游浓度对比,计算过滤效率(效率 =(1 - 下游浓度 / 上游浓度)×100%)。若效率低于产品标称值(如高效过滤器 H13 级要求对 0.3μm 颗粒效率≥99.97%),说明滤料失效。
DOP/PAO 检漏法:向过滤器上游释放气溶胶(如 DOP 油雾、PAO 粒子),用光度计扫描下游表面及边框密封处,若局部泄漏率超过标准(如≤0.01%),且无法通过重新密封修复,则需更换。
适用场景:洁净室、实验室等对洁净度要求极高的场所,建议每 6-12 个月进行一次效率检测。
三、物理状态检查:直观判断损伤
无隔板过滤器的滤料(如玻璃纤维、PP 熔喷料)或边框若出现物理损伤,会直接导致效率失效,需立即更换。
检查内容:
滤料表面是否有破损、孔洞、褶皱(可能因安装时硬物划伤、气流冲击或长期使用老化导致);
边框是否变形、开裂(影响密封,导致未过滤空气短路);
滤料是否受潮、霉变(高湿环境下常见,纸质边框或非耐湿滤料易出现,可能伴随异味或效率下降);
密封胶(如聚氨酯胶)是否老化脱落(导致滤料与边框分离,出现泄漏)。
四、结合使用环境与周期:经验性参考
在缺乏专业检测工具的场景下,可根据使用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经验周期判断:
污染严重环境(如粉尘车间、室外高雾霾地区):中效无隔板过滤器一般 3-6 个月更换一次,高效过滤器 1-2 年更换一次;
洁净环境(如普通办公室、电子厂房):中效过滤器 6-12 个月,高效过滤器 2-3 年;
特殊场景(如医院手术室、生物安全实验室):需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即使阻力未达阈值,也需按规定周期强制更换(如每年一次),避免微生物滋生或交叉污染。
总结
判断无隔板过滤器是否更换的优先级为:
阻力达到终阻力(必须换);
效率检测不达标或存在泄漏(必须换);
滤料 / 边框物理损伤(必须换);
超过经验使用周期且环境较差(建议换)。
更换时需注意:同型号、同规格替换,安装前检查新过滤器的完整性,确保边框密封良好,避免因安装不当导致新过滤器提前失效。